2021年4月8日,財新智庫高級研究顧問,中國當代著名建筑師景泉的“在地生長”學術講座在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舉辦。本次講座是2021年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開放式設計教學導師系列講座的第三講。該系列講座由參與開放式教學的各位設計導師為學院師生分享自己的學術思想和創作理念,將持續整個學年。來自清華大學校內的師生以及線上數百名聽眾聆聽了景泉老師的精彩演講。

景泉講座海報

景泉演講

講座現場
景泉建筑師師承崔愷院士20多年,在崔愷院士的指導下,作為設計主持人承擔了多項國家及地區大型公共建筑項目。
景泉的分享從問題出發,指出現在城市建設主要面臨生態危機、文化危機、品質危機、特色危機和價值危機。如何科學的解決問題,他以現代系統科學“新三論”中《耗散結構論》的觀點為引,不同于西方經典科學,中國傳統自然哲學強調的是“關系”,注意研究的是整體的協調和協作。因此,要將城市視作一個“有機體”,從整體性、系統性出發,關注城市的建設策略。
景泉將自己的建筑設計哲學歸納為“在地生長”,基于場地,從生態、文化與人本的維度出發尋找思路,再用現代建筑的科技語言表達出來,創造出建筑獨特的意境。
“在地生長”包含了“在地性”(localization)和“過程性”(process)兩層含義。在地性的含義并不局限于與“全球化”的對抗、與“地區性”的統一上,更多的是指對于地方特性的思考,即在設計過程中,對一代代當地人與地方環境不斷互動,逐漸形成的地方建筑中所包含的地方知識和文化傳統予以挖掘和使用,這其中包含了對于地方自然、文化和人本維度的解讀。過程性是指對于復雜建筑而言,設計并不是尋求確切方案,設計本身是一個連續發展的過程,即一個清晰、嚴謹、自覺的理性主義創作過程,在建筑設計開始之前的場地記憶,在建設過程中業主、設計師、施工方賦予空間的內涵,以及建設完成之后,真實的使用者對空間的利用,也意味著建筑實體空間并不是靜止的、一成不變的。我們本就處在一個不斷運動發展的世界之中。

講座的下半部分,景泉結合具體案例展開闡述了他的建筑設計哲學:讓建筑在自然生態中“生長”,意味著充分考慮場地與所在區域氣候、地質、土壤條件的內部與外部聯系,尊重場地原有山水林田湖草的天然格局,創造出適應地域氣候的建筑,這也是人類文明發展到生態文明階段的必然要求。2019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館作為世園會核心景觀區的國家級標志性主展館,承擔著向世界展示中國綠色發展理念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重大使命。通過綠色技術,呈現了一座有生命、會呼吸的建筑,并傳達中國園藝藝術的悠久傳統和生態智慧。整個建筑連上大地之脈,融入山水之景,就如同從大地中生長出來一般。

世園會中國館項目及習近平總書記的高度評價
讓建筑在地域文化中“生長”,意味著需要對建筑所在地域傳統營建智慧進行挖掘與現代演繹,也意味著對鄉土材料,鄉土智慧進行當代的發展。地方居住文化是人類長期在特定地域條件下,通過生產生活活動形成并積累下來的豐富遺產,既包括了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也包括民族地域長期積累的民間的生產生活智慧,它們是建筑設計的靈感源泉,也是當代建筑需要發揚傳承的寶貴財富。2018年第十二屆中國(南寧)國際園林博覽會建筑群落從西南多民族地域文化中提取地域特征元素,進行建筑形態的現代演繹和解構,形成植根于廣西地域的建筑特色群落。在如此大尺度的公園中使所有建筑形成一個整體系統的同時,每個建筑又各具主題,體現了當地的傳統文化特色。

鋼結構屋蓋搭配格柵和光伏發電系統是對西南地域建筑特色文化的現代轉譯
讓建筑在人本社會中“生長”,強調的是在城市中生產和生活的人(即城市居民),以及城市居民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各種聯系——包括城市中的市政交通聯系,甚至互聯網時代的網絡虛擬聯系。人本維度最終落腳于人的切身感受,如果沒有人實實在在的體驗,城市形態的“美”“丑”就無以體現。太原市濱河體育中心改造擴建通過修補的方式來提升城市空間品質的同時,保留住城市的記憶,使老建筑重新實現符合新時代的使用需求。通過對老館進行局部拆除、結構加固和鋼結構更換后,保留老館主比賽大廳及看臺,在尊重和保留了大部分老館建筑符號、造型元素的基礎上,拓展出新的全民健身游泳館和舉重比賽館,用統一的屋面將新老建筑融為一體。


改造保留了原有建筑的記憶
中國人總是談格局,詩畫談意境,每個人的自身修養都要談境界,一個建筑在特定的場所中“生長”,在生態,文化,人本的適應地域性及時代性和技術創新現代性的同時,與文化事件與群體記憶或民族情感有關聯,并且由空間,材料,色彩,結構等產生情感及思想的共鳴,這就是我們中國人追求的詩畫中的境界及中國精神。重慶市國泰藝術中心在重慶具有立體化城市空間中,創造具有重慶山水特色,空間特色的精神建筑。在抗日戰爭背景下,國泰戲院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堡壘,也是每一個重慶人的歷史記憶和成長記憶。在建筑建構上,其更加強調在“精神維度”上去突出設計的創新性和獨特性——“代表傳統城市精神的建構元素”;設計中的現代審美與傳統形式也找到了相互的結合點——山、水、坎、疊檐、穿斗。利用傳統斗拱空間穿插形式,以現代簡潔的手法表達傳統建筑的精神內涵。



國泰如同城市的心臟,為山地城市生活增加一抹亮色
最后,景泉也勉勵在座的同學:“只有將腳下的土地扎得更深,枝干才能探向更高遠的天空”。
講座后的交流環節,現場師生與景泉老師熱情互動。主持人范路副教授就工程實踐中不同尺度和類型下項目的共有策略與景泉老師進行了深入的對談,給聆聽講座的師生極大的啟發。同學們也提出問題請教了景泉老師,并和景泉老師進行了討論。
本文轉載自 清華建筑學院, 轉載時略有刪改
2021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