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新智庫高級研究顧問、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教授、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秉正,11月10日出席“第十五屆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在參與“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 護航未來銀色夢”圓桌論壇上表示,當前年輕人對未來退休生活的信心略顯不足,主要基于兩個原因:一是年輕人工作、生活壓力均比較大,感覺買房、買車、子女教育等生活負擔比較重,預期未來退休生活收入更低;二是年輕人對當前社會保險體系不夠了解且缺乏信心,這可能是和這些年社會討論老齡化,社會保險基金可能未來存在一些缺口有著一定關系。

對此他建議,年輕人要做好養老規劃并為養老做準備,可以從多方面入手,比如年輕人要積極參與第三支柱建設,因為第三支柱在未來會發揮更大作用,在未來收入替代率的占比會上升,特別是已經年滿30歲的人,可以算一筆賬——現在就開始做準備,這與15年后再做養老準備的效果完全不一樣,拿出同樣的錢,到60歲時積累起來的退休儲蓄可能會相差好幾倍。提早儲蓄,不一定一次性拿出很多錢,或將每年雙十一購物的10%開銷放在養老準備上,20-30年后就能積累起一筆可觀的財富,給自己退休后的舒適生活提供有效的保障。
關于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建設的建議,陳秉正認為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在第二支柱建設方面建立一種自動加入制度,就像職業年金制度那樣。同時,在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領取時,建立默認選擇機制,比如默認選擇以終身養老年金方式領取,而不是像現在那樣一次性領取或短期內分期領取,因為短期領取方式不符合建立第二支柱的初衷。同時我特別希望保險公司,養老保險公司能與企業年金計劃積極對接,很多養老保險公司專門做企業年金管理,或者企業年金資產管理,他們可以同委托企業事先協商好,在發起企業年金或職業年金時,就建立好上述默認選擇機制,職工退休時可自動轉化成養老年金保險進行終身領取,更長期地滿足員工養老生活的需要開。第二個建議是根據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障的需要,需要建立個人退休賬戶制度作為一個平臺,政府有關部門已經對此做了研究,若能盡快推出,就可以將很多為養老而進行儲蓄的金融產品放入這個平臺,而政府對個人存入退休賬戶的資金給予稅收優惠,鼓勵個人更積極地為退休養老做準備。
本文全文轉載自21世紀經濟報道,轉載時略有修改
2020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