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泉
財新智庫高級研究顧問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第一建筑專業設計研究院院長及教授級高級建筑師
2020年10月28-30日,主題為“好設計·好營造——推動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的中國建筑學會學術年會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召開。會議以10場主旨報告、32場專題論壇以及同期舉辦的學術展覽等豐富的活動,吸引了12位兩院院士、20位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以及業內外近2000多人現場參會。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的專家、學者積極參與此次盛會。
在“以人為中心的城市與公共建筑”專題論壇中,財新智庫高級研究顧問、中國院建筑一院院長景泉作了題為《讓城市納入建筑,讓建筑連接城市——城市更新背景下城市空間設計策略思考》的主題發言,探討了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城市空間設計理念。其中談到的“重慶朝天門片區治理提升及兩江四岸核心區整體提升規劃”項目則充分展現了這一理念的實踐。本文節選如下:
01 城市更新的背景
城市更新是用一種綜合的、整體的理念和行為來解決各種各樣的城市問題,應該致力于在經濟、社會、物質環境等各個方面,對處于變化中的城市地區作出長遠的、持續的改善和提高,是城市空間的擴張,調整,到重構。
城市更新是一種全球性的城市發展策略,一方面在西方發達國家隨著郊區化發展到一定的程度,逆城市化開始出現并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遷回到市中心居住,特別是老城區,喚起了對重塑舊城城市肌理的需求;另一方面,城市更新是對當前城市蔓延和老城區衰敗問題的一種響應和應對策略。
▲ 中西城市更新發展歷程對比
中國作為快速發展的新興國家,在經歷快速的工業化和城鎮化之后,開始強調新型城鎮化發展和加大對耕地保護的力度,城市建設逐漸由外延式拓展轉為向外拓展和內涵式更新并行發展。
從80年代的合理利用、適當調整、逐步改善的原則下的舊城改建,到90年代的土地有償出讓、分稅制改革與住房商品化改革,至今,在城鎮化的下半場,棚戶區改造、老工業區改造、低效用地再開發、城市雙修、老舊小區改造等一系列城市更新的相關政策相繼出臺。
建筑承載了城市精髓和氣質,通過建筑策略,將建筑引入城市,建立契合的連接,讓物質的城市回歸人本,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建筑應起到激活城市消極空間及聯系城市的樞紐,建筑既要包容,又要開放,由土地經濟轉向空間經濟。
02 核心設計思路
從更宏觀的角度進行城市分析,發掘城市根本問題
以自然生境為底
以歷史文化為魂
以城市人本為核心
在同一時空下,人本、文化、精神、自然四維度的合力,通過解決相關問題的技術手段來得以實現,最終實現“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八字方針目標。
03 設計實踐
延續城市文脈記憶,讓城市與歷史連接:
重慶朝天門片區治理提升及兩江四岸核心區整體提升規劃
(崔愷院士指導)
·背景分析
規劃設計范圍:朝天門片區治理提升范圍為洪崖洞——朝天門——湖廣會館,沿江岸線總長2.7公里,分為洪崖洞段(800米)、朝天門碼頭段(1100米)、湖廣會館段(800米)三部分,本次設計范圍為朝天門碼頭段。
▲ 規劃設計范圍
設計從對當地文化地理格局、水文格局和歷史沿革等背景的充分研究開始。
古代地理說:山水氣脈受風與水等自然因素控制,“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重慶地區以華鎣山為來龍,一路向西南,氣脈受長江界隔,東分一支龍脈,為浮圖關——巴山——金碧山——朝天門一線山脈。東向延伸,受到嘉陵江和長江夾束而止。而朝天門所在的重慶也正是川東山水交匯之處,《峽江圖考》、《清明上河圖》中都有對重慶古城的描繪。同時,重慶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巴渝文化發祥地,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商賈爭占之埠。
▲ 《峽江圖考》之渝城
▲ 朝天門的歷史印記
在地理上,朝天門居于渝中半島門戶位置,地扼黃金水道要沖,為重慶重要交通樞紐,是山脈、水脈、人脈交匯之精華區;在人文地位上,朝天門是重慶古城十七座城門之首,是重慶人的鄉愁原點;在精神上,朝天門是重慶人的驕傲,是重慶的城市客廳,是重慶人的歸依與展望。
·提出問題
我們針對2500條關于朝天門的網絡評論進行大數據分析,將群眾意見按情緒傾向進行歸類,列舉出造成正面和負面評價的因素。我們看到,人們懷念曾經綠樹成蔭、一眼望見游船碼頭及兩岸風光的朝天門碼頭,還有那些印在記憶里的堤岸、纜車、梯坎。而當下的尺度失當、洪水安全、硬質駁岸、水污染、空間消極及設施雜亂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
▲ 曾經的朝天門碼頭
▲ 城市尺度失衡
隨著濱江灘涂生態環境退化,水位的漲落加劇生態的脆弱性,生態恢復難度進一步增大;疊加城市對于濱水空間的需求后,朝天門迫切需要彈性韌勁的岸線以適應水位的變化。
朝天門地區還面臨著交通轉換不暢、可達性差的問題,即對外通道充足,但內外交通轉換不暢;內部交通組織復雜,可達性差。軌道交通承載能力有限,地面公共交通覆蓋率低;上城區與下城區聯系能力較差,公共交通難以順暢銜接。此外,城市公共性的缺失也已顯現出來:當地缺少場地記憶,缺乏市民活動場所,朝天門不再是滿足市民休閑需求的城市公共空間,界面混亂,形態破敗,業態凋零。
綜上,設計的問題被總結為三方面:一是山、水、城市之間的關系及尺度問題,二是歷史文化遺跡遺失問題,三是人本問題。
▲ 項目定位
·總體思路
1 生態為底,創造彈性韌勁的岸線,建構立體多維、功能復合的消落帶空間,通過用植物柔化超大型建筑對城市的擠壓的手法及躉船博物館的設計,重塑山水之城的尺度。為脆弱的生態系統創造彈性韌勁的岸線,重現靈動的山水之門。
▲ 梯坎碼頭
本著"知古鑒今,古為今用”的原則,我們尊重歷史發展規律,從前人治水經驗中汲取傳統智慧。從錢塘魚鱗大石塘的牢固結構和傳統文化內涵的傳承技藝,到閬中“魚翅”洪水緩速與導流的水工方法,采取水陸統籌、立體多維的改造策略,塑造具備綜合功能的彈性堅韌的生態駁岸。而堤岸功能也從原始的防洪功能,向水運碼頭發展,隨后走向今天的防洪,航運碼頭與休閑游憩的綜合發展。
▲ 傳統治水智慧的轉化與應用
▲ 立體生態開敞空間
▲ 濱江廣場空間尺度重塑
2 歷史為魂,保留與展示人文遺跡、場景,找回重慶人對碼頭和船,河街景觀的歷史記憶,恢復城市之魂還原悠久的人文之門。
▲ 宋城攬勝
建筑中復建傳統的河街,展現地域性文化,傳承重慶人文精神,同時增加旅游價值。圍繞“兩江四岸”城市發展主軸,按照建設“山水城市會客廳、歷史人文風景眼”的目標,統籌渝中半島、江北嘴、南岸濱江片區的功能定位。
▲ 概念草圖 崔愷 繪
以渝中半島集中展示歷史人文,規劃建設“重慶歷史博物館”“重慶古城墻遺址博物館”“重慶長江博物館”;以江北嘴集中展示現代金融商貿;圍繞“南岸起風景”,統籌布局“規劃展覽館”“開埠文化博物館”等,打造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城市會客廳。
▲ 場景分析
以朝天門城門、山之基巖、城門基址、宋城墻基址、碼頭、青石梯坎、船、纜車等元素為記憶點,打造城墻遺址公園、宋城墻遺址博物館、長江重慶博物館等場所,并且在空間上對原有歷史元素的形態位置進行考證,找回重慶人對碼頭和船的歷史紀念。具有重慶特色的毛石、石板、條石、青磚等傳統景觀元素用于鋪裝小品上,重塑歷史風貌。
▲ 檐下河街空間
3 對既有建筑及生態整合兼顧,統領片區搭建多層綜合立體交通系,以開放的城市空間聯通城市,引領變革的開放之門。
▲ 朝天門廣場
沿嘉濱路方向、長濱路方向、來福士裙房內部通道均可進入水上旅游集散中心,且可通過集散中心串聯廣場與濱江流線,連接嘴部躉船,形成順暢的游覽路線。梳理交通結構,提升可達性,依托重慶豐富的地形地貌,未來對水路交通進行整理,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市交通方式。
▲ 綜合立體交通系統
▲ 屋面設計
04 設計成果
朝天門段治理提升項目規劃總面積7.8公頃,通過治理達到以下提升效果:
·提升廣場開敞空間1.6萬平米;
·治理消落帶岸線1.1千米;
·增加城市公共綠地1.1萬平方米;
·增加城市公共步行通道5000平方米;
·提升文化展覽空間1.33萬平方米;
·提升文化旅游公共服務功能空間4萬平方米;
·恢復歷史記憶場所18處;
·為市民提供了2000平方米的河街檐下空間;
·為市民提供了3000平方米的親水平臺駁岸。
設計總指導 崔愷
建筑 景泉、李靜威、黎靚、鄭旭航、及晨、徐松月、吳潔妮、李曉琳、王挺、徐華宇
景觀 李存東、趙文斌、關午軍、劉環、楊宛迪、賈瀛、徐樹杰、白建業、申韜、劉丹寧、李旸、馮凌志、彭英豪、陳素波、徐瑞
生態 劉琴博、賈濛、司倞、李俐爽、劉祥玲瑞、楊瑩
結構 施泓、劉巍、馬云朝、閆煜、褚楚
總圖 吳耀懿
交通 洪于亮、葉平一、趙光華、郝世洋、李奕譞、張興雅
市政 趙宏偉
本文全文轉載自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 公眾號,轉載時略有修改
2020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