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2020年7月6日,中信建投證券2020年度夏季資本市場峰會正式開幕,受張岸元首席邀請,財新智庫高級顧問、蒙格斯智庫學術委員會主席、中信集團原監事長、中信銀行原行長朱小黃博士參加本次會議,并就“商業銀行開展證券業務”發表演講。
原文內容如下:
近日,對于向商業銀行發放證券牌照在業內有很多議論。本人在商業銀行從業幾十年,有心得體會。我認為,目前這個現象的產生有兩個基本動因。
首先,從需求的角度,資本市場目前擴容很快。 截至今年7月初,上證A股上市公司大約1520家,總市值約41萬億;深圳主板上市公司460家,市值約8萬億;科創板110家,市值約2萬億;深圳中小企業板上市企業960家,總市值約12萬億;創業板上市公司822家,總市值約8萬億;B股上市公司96家,總市值約750億;全國市值總規模約72萬億。市場擴容需要資金支撐,而70%的資金在商業銀行體系,所以需要讓商業銀行進入。
其次,是為了增加國際競爭力,打造“航母級別證券公司”,同國際金融巨頭機構,如高盛等,開展競爭的需要。
國內存在“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不足”的缺陷。 若要改變這一缺陷,勢必要發展股票、債券等資本市場。從現有商業銀行來看,實際上這又回歸到選擇混業經營還是分業經營這一問題上來。
我本人經歷過這一歷史上的改革。在90年代以前,全球的商業銀行監管都比較注重“防火墻”。90年代之后,歐美國家開始放松金融管制,基本上進入金融自由化的新時代。上世紀80年代之后,中國銀行業也開始了初步的探索。
“風險”這個詞,在我國正式出現是在90年代。那個時候,大家普遍對“風險”缺乏認識,普遍追求“速度”、“規?!?,所以開展多元化經營。在幾年后,就出現了混亂的情況,積累了大量的壞賬,銀行業背負沉重的包袱。在幾大商業銀行上市之前,曾采用一些財政手段,通過創立幾家資產管理公司,來接盤幾家大型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上述的不良資產,與多元化經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當時,建設銀行曾提出“一心一意辦銀行”的口號。站在今天來看,是否還存在繼續堅持的必要性呢?是一心一意辦銀行,還是綜合化經營呢?
時代在變,我們的策略也應該隨之改變,但下面我想著重分析一下多元化經營所需要具備的條件。
讓銀行進入證券界,我認為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 在經濟快速發展階段,為什么會提出“一心一意辦銀行”?原因就在于,經濟快速發展會帶來更多的業務量,當時的監管體系也不太完善,經濟發展模式尚未成熟,金融環境(或者說是信用環境)還比較缺失,法律體系也不健全,在這樣一個總體環境下,銀行的發展速度相對較快,但也伴隨著較大的系統性風險。從而就引申出一個選擇:是以約束、制約為取向的分業經營來推動經濟發展,還是實行快速整合市場因素的多元化經營呢?
我個人認為,這幾十年間,我們國家的監管確實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但是監管的基本模式尚未發生本質性的改變,所以兩種模式哪種更有效率,更適合中國的現狀呢?我曾寫過一本《遠離冰山》,得出的結論是:我國在今后幾十年,這種情況不會有大的變化,即分業經營這種模式還會存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
在本人的從業生涯中,也管理過子公司。2005年之后建設銀行創立的幾家子公司,除了證券牌照外,其余各方面,如租賃、人壽等的牌照基本上都有取得。我認為,證券牌照應該算是業內的一個“底線”,大型商業銀行的子公司很難面向市場,相反它一定是面向母公司,從母公司尋求資源并將其作為主要的市場對象,這是一個“又快又準”的模式。但如果缺乏一個完善的“防火墻”,而只是推動商業銀行作為一個全牌照金融機構的話,其“放大作用”將會加劇金融風險傳染。從管理的角度來看,商業銀行從事投資銀行業務,存在一些優勢,如整合資源效率高等。但是在文化角度上,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存在一些比較大的文化差異:投資銀行崇尚精英文化,個人業績偏好比較激進,而商業銀行則相對保守,通過系統嚴謹的流程實現價值創造;在專業技能方面,雙方的差別也相對較大:投資銀行要善于給客戶“講故事”,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信息的取舍問題,而商業銀行則主要是針對潛在客戶“聽故事”,要注重信息的全面;激勵方面也存在著不同:商業銀行經營主要靠“薄利多銷、細水長流”,以規模經濟為基本模式,而投資銀行則不然。李格平總裁長期從事證券業,對以上也都非常清楚。
綜上,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看到商業銀行持有證券牌照的必要性,證券牌照作用太大,存在令人擔憂的部分。是否放棄商業銀行與資本市場的隔離,需要考慮風險。如果沒有隔離,那么將來資本市場的變化、指數的變化等將直接威脅到商業銀行的“三性”(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動性)。屆時,商業銀行流動性警戒線、信貸規模的確定、經營方式等均可能發生改變。市場擴容除了商業銀行這一渠道,是否還有別的方式,需要進一步地思考,信貸資金直接入市,是否會進一步加劇泡沫化?會不會造成實體經濟發展更加困難?
商業銀行目前總資產規模約250萬億,對于資本市場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一方面,資本市場對資金存在需求,另一方面是間接融資比例太高,存在大量的社會資金。面對這樣的經濟矛盾,我個人認為,應該通過深化改革資本市場運行機制。我國股市目前的監管方式、方法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缺乏強制性的分紅制度,難以形成價值投資的氛圍。同時,促進國內證券公司的整合合并,也可以創造出具有競爭力的“航母級證券公司”。
作者朱小黃博士,財新智庫高級顧問,經濟學博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中國行為法學會副會長,金融法律行為研究會會長;原中國建設銀行首席風險官、副行長,原中信銀行行長、中信集團監事長。著有《遠離冰山》、《價值銀行》、《財富信仰》、《臨淵結網》、《中國債務拐點研究》等專著和文集。作為學術委員會主席,負責惟道風險研究院、深圳大學風險研究中心、中國行為法學會金融法律行為研究會撰寫的蒙格斯系列報告。蒙格斯報告,致力于中國宏觀經濟拐點研究,建立風險預警體系;以經濟理論、拐點思想、數據分析和計算模型為導向。 ?
本文轉載自蒙格斯報告公眾號,轉載時略有修改。蒙格斯報告更多詳細信息及報告原文敬請關注https://www.mongoose-report.com/ ?
2020年07月08日